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 首页
>警务资讯>警营文化>警察文学
心有情怀才有家乡 ——读《润物无声》有感

柯桥区公安分局 朱建平

 

   马立远老师的散文集《润物无声》我拿到手后,化了两天时间认真读完。读完,心有感慨,总想着写点文字作为读后感,把我感受到的马老师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对我的影响做个记录,但一直拖着没写,我怕自己浅薄的文字无法把马老师所想表达的情感,真实和完整的书写出来。

 初识马老师是谢方儿老师组织的一次文友聚会上,作为体制内的小人物,我加同为体制内而且是领导的马老师的微信,也是壮着胆的。第二次见马老师,是他邀请了一帮文友,去他的家乡小村采风,我很荣幸参加。此次以后,我和马老师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多,交流也越来越多,我越来越被马老师低调随和、谈吐晏如的风格吸引。

 《润物无声》这本书,让我感受最深的是马老师浓浓的家乡情怀。其实,我在跟随马老师去小的时候,已经有了感受。他一路上都在向我们说小,说小的人,说小的事,说小的山,说小的水……所以,《长寿之村》一文的出现,我并不意外,“在小村,70多岁老人都健步如飞,80多岁老人常荷锄下地,90多岁老人仍耳聪目明,百岁老人能生活自理也不甚稀罕……”也不意外。此文初看似乎只是在叙说小村人的长寿,但细读之中,马老师浓浓的家乡情怀就呈现在我们面前。如果没有深厚的家乡情怀,马老师也不会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写长寿的“秘诀”,更不会写就此文。因为在山里,随时都能遇上一两个八九十岁的健步如飞的老人。

 《人见人敬的长者》一文中功联老师的母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然而普通中的不普通是她居然成为一家之长,一门之精神支柱。究其原因,因为她心有厚德至爱的情怀。马老师对这位母亲叙述的文字没有一丝华丽,简单如村口溪中的那一块块石头。但就是这些看着普通的石头,其实是经历了溪水的千百年不停地冲刷,才有了现在的样子。所以,这样的文字,需要用心才能读懂,需要用情才能感悟。因而,看了此文后,我一直在猜测,马老师现在的好客、宽容、恬淡是不是也有这位老太太的影响在其中。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是深入骨髓的。马老师有好几篇文章中都写到了他的父母。这几篇文章不长,文字也不华丽,但如山的父爱、母爱却被马老师表达了出来。这虽然有马老师扎实的文字功底的功劳,但更重要的是他对父爱、母爱的感受、理解、感恩。而我,很多次因为被马老师的情怀触动而潸然泪下。如《父亲的梦》中,父亲的一句“人不能无知无识”像一个惊雷,炸在“知识越多越反动”年代的上空,震撼人心。《高考前夕》,父亲借着销售“燥茶”的机会到学校来看我,为了给“我”增加营养,他把家里仅有的五元钱带来了。当我看到父亲“边说着,边从上衣口袋里挖出五元钱来,塞在我的手里,笑着说‘就要考试了,能买菜吃,吃得好一点’”时,一下刺中我的泪点。我不得不放下书本,深深吸气,让自己的感情能平稳再平稳些。

 对女儿的宠爱,是每一个父亲的共性。作为父亲,如何处理爱和宠爱的关系,却是我的弱点。我曾经以为教育女儿要自律、宽容是爱,也以为满足女儿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是爱,但当我看了《写给青春的信》——《致易忆一》、《致易忆二》、《致易忆三》三封两地书,特别是看到“在学习西方文化,接受西方文明的同时,学习和掌握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也特别重要。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应在世界文明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中西结合的文化是完美的,中西融合的人格是完善的。所以,在留学的岁月里,别忘了能适当补习一些祖国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人格之源,人文之根,肯定有益无害。如唐诗、宋词、戏曲小说、经典散文都可涉足,只有博学才能多才……”这样的嘱咐,我突然明白了自己的错误所在,也找到了自己产生错误的软肋,更明白了为什么女儿的高一班主任特意把我找去批评我“你的宽容教育害了孩子”的原因,因为我根本就不懂什么才是对女儿真正的“爱”。而马老师不同,他把对女儿的爱,用一种非说教式的方式一点一点的灌输给女儿。这就是马老师的睿智,也是马老师的人格魅力所在。

 这几年我们一直在讲情怀。不同的人,对情怀有着不同的理解。因为理解不同,每个人内心中存在的,或者说认同的情怀的涵义也不同。人离故土,心常思乡。这也是在外的游子难以割舍的牵挂。所以,小无可避免地成了《润物无声》中的主角。所以与其说我是读完了《润物无声》,不如说我是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家乡情怀教育。因为我从马老师的书中看到了他深埋心底的情结——家乡情结。无论他身在何处,家乡永远是他心中的牵挂。这种牵挂,又时常被马老师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其实,这就是情怀,家乡情怀。这情怀很浓,浓得像墨,永远无法化解。

 心有情怀,才有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