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切实增强孩子们的自我保护和防范能力8月10日上午绍兴市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牵头举办了“反诈小小体验官”暑期反诈主题实践活动反诈小小体验官套圈问答小游戏“可别跳进骗子的圈套”
反诈糖画
“我最喜欢套圈游戏!因为我赢了一个穿警服的小熊!”“画糖人的姐姐很厉害,我把他画的'天下无诈'吃进了肚子里!”......
短短一小时,鲁迅小学的10名小朋友在老傅工作室体验打卡点,分别参与了变身打卡、反诈糖画、民警小课堂、套圈答题等多个游戏活动。
绍兴市公安局反诈中心民警吴晓宇通过生动有趣的有奖问答方式,从诈骗类型、诈骗案例、预防电信诈骗以及如何防范的角度进行宣讲,积极调动小朋友们参与性。
小朋友们排队领取专属定制反诈糖人,脸上弥漫着天真烂漫的笑容,家长们也忍不住纷纷给小朋友们打卡拍照。
“我们平时生活中要有反诈意识,坏人的话不能听。”一名小朋友说道。在陪同孩子参加活动的同时,家长们也潜移默化受到了反诈宣传,不少家长表示:“在原先转发预警信息、家校联系群内通报被骗案例、签订反诈承诺书的基础上,这种亲子类的活动让家长也有机会直观、详尽地了解诈骗手法和防范要点。”“暑期往往是中小学生遭遇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高发时段。我们举办此次活动,是想让小朋友们在玩乐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反诈知识,提高自身防骗能力,从源头降低青少年被骗风险。”市公安局涉网犯罪侦查支队副支队长赵立胜说道。
据统计,仅今年暑假,全市中小学生电诈发案共39起,损失54万元,其中发案主要集中在游戏、解冻、刷单、冒充身份等诈骗手段。
经典案例
一、2022年6月,小学生杨某在家使用父母手机看短视频时,看到一则“免费领取苹果手机”的中奖信息,按对方要求使用父母手机扫码后,诈骗分子谎称其父母的支付账号被冻结,恐吓其如不按要求解冻,杨某的父母就会被公安机关抓走。杨某不敢告诉家长,只能根据对方引导不断扫码并提供验证码,最终父母手机被扫走8.7万元。
二、2022年7月,中学生封某在社交平台上向陌生人购买游戏账号,实际上,封某在对方引导下下载了一个陌生软件,在该平台扫码支付后被告知操作失败需要重新支付,多次重复支付后仍未收到游戏账号,察觉到异常,立即报警,被骗6.7万元。
三、2022年5月,初中生谭某某在玩手机游戏时,有人添加其为微信好友,并宣称可以帮其解除未成年人手机游戏的时间限制。谭某某信以为真,并依照对方的视频指导,偷偷使用家长手机先后3次扫码支付,合计被骗3800元。
四、2022年3月,小学生马某某在快手刷短视频时,看到免费领取游戏装备的信息,便根据指示加入某QQ群,在客服引导下领取游戏装备。
随后客服以账号被冻结为由,要求马某某转账进行账号解封。马某某先后转账5笔共计4300元,事后发现被骗。
五、2022年6月,小学生王某在某粉丝QQ群看到推送信息称,进入某QQ群可以免费抽奖和领红包,王某便申请加入了该QQ群。
不久,群里的“工作人员”告诉王某,其被公司抽中一等奖,奖金6000元,并获得某明星签名。根据“工作人员”指示,王某在该QQ群里先后发红包8次,合计被骗5000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