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美沙芬最早由瑞士罗氏公司开发,是吗啡类激动剂左啡诺的右旋异构体,属于人工合成的吗啡衍生物。右美沙芬曾被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是可以取代可待因的一种非依赖性中枢镇咳药,是一种无麻醉性、无耐药性、高效、安全的药物。其镇咳强度与可待因相等或略强,无镇痛作用。治疗剂量不抑制呼吸。口服吸收好,15~30分钟起效,作用可维持3~6小时,血浆中原型药物浓度很低。主要用于干咳,适用于感冒、急性或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咽喉炎、肺结核以及其他上呼吸道感染时的咳嗽。
右美沙芬大量服用时有成瘾性,会出现欣快感、醉酒感,高度兴奋、感觉异常、幻视幻听等;若继续加大用量,则会出现中枢抑制,如反应及定向力减弱、嗜睡、昏迷、呼吸抑制甚至死亡。
2023年2月,国家药监局、公安部、国家邮政局三部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复方地芬诺酯片等药品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我国部分地区出现右美沙芬口服单方制剂等五类药品的滥用问题,且滥用人群以青少年为主,严重危害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
右美沙芬的毒性具有剂量依赖性,成人每天摄入最大用量〉120mg(氢溴酸右美沙芬片每天吃超过8片)算过量,毒性会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强。
在欧美国家,右美沙芬的滥用不是一个新现象。2004——2013年,美国毒物控制中心共收到13—19岁青少年滥用物质报告95695例,其中滥用最多的物质为右美沙芬。
2005年,FDA关注右美沙芬的滥用情况,并发出不要滥用右美沙芬的警告。国外有5名青少年因服用粉状的右美沙芬胶囊而致死的报道。
2006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临床药学系发表了《1999一2004年右美沙芬在青少年中滥用的增长趋势》,该研究显示,在加利福尼亚中毒控制系统收集的数据中,右美沙芬滥用的比例从1999年(占2.3%)到2004年(占21.5%)6年间增加了10倍。滥用人群集中在9~17岁年龄段(占74.5%),且这一人群6年间滥用的比例增加了近15倍,即从1999年的1.1%增至2004年的16.8%。研究指出右美沙芬滥用的高频人群集中在15~16岁年龄段。
右美沙芬滥用的案例在中国近期也时有发生。
2022年11月,浙江省宁波市市场监管部门发布一起药物滥用后产生不良反应的案例。一名16岁的学生因一次性服用30余粒右美沙芬片产生严重不良反应被送往医院。经检查,医生发现其出现药物中毒、肝功能不全、低钾血症等症状。
2023年1月8日至2月17日期间,柯某在某药店先后购买了13盒右美沙芬片、20瓶强力枇杷露以及20盒作为处方药的氢溴酸右美沙芬片,且大部分时间在基本没有咳嗽症状的情况下服用这些药物。同年2月20日,柯某因涉嫌吸毒被增城公安部门抓获。随后,公安机关对柯某的尿液及毛发进行了常见毒品筛查,结果在其尿液样本中检测出了吗啡和可待因成分。
自2024年7月1日起,右美沙芬单方制剂(包括注射用氢溴酸右美沙芬、氢溴酸右美沙芬片、氢溴酸右美沙芬胶囊、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液等)已被列入第二类精神药品目录。因此,在使用这些单方制剂时,需要使用“精二”专用处方。
总结:
1.右美沙芬滥用的案例给我国禁毒工作敲响了警钟,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对右美沙芬单方制剂进行了列管,但是含有右美沙芬成分的复方制剂目前仍然没有较为明确的列管方法,尽管在复方制剂中右美沙芬的含量较少,但大量使用过后,仍会出现致幻、成瘾现象。愈美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愈美片是一种复方制剂,每片含愈创木酚甘油醚200mg与氢溴酸右美沙芬15mg。在右美沙芬被列管之后,愈美片变成了青少年的首选,从列管目录来看,右美沙芬的复方制剂并没有进行列管,所以服用愈美片并不能认定为吸毒行为。所以在后续管控方面,我国是否应该将含有被列管物质成分的复方制剂也进行列管,笔者认为应该进行讨论。例如被管控药物百分比含量高的复方制剂是否也应该进行相应的管控。
2. 同时,通过整理上述资料,笔者发现滥用右美沙芬的群体主要是青少年群体,年龄区间多在14—18岁区间内,对应群体为初高中生,所以,在宣传过程中应该着重针对青少年群体尽可能多的开展宣传活动让其对毒品危害产生更直观的认知。而且通过分析右美沙芬的案例,我们不难发现,这种药品滥用的情况出现与未成年人寻找刺激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所以学校可以通过增加体育锻炼时间占比进而一定程度上满足青少年寻求刺激的心理。
3.加强药物管理,药物的滥用与药品的随意售卖存在密切关系,是否可以通过单次不可以购买超过一定盒数或一段时间内购买数量不能超过一定盒数来进行管控,对药物实施更严密的管控从而一定程度上限制药物滥用的出现。
总体上看,我国禁毒工作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在更深层面中,仍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在未来工作中,仍然需要不同部门进行协同合作,为努力营造绿色无毒的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内容来源:禁毒圈、广州禁毒(微信号)